查看原文
其他

习大大说的海绵城市就是这!不造的赶紧学

2016-07-22 生态生活指南 ☞ 生态分子




从南至北的暴雨

让整个中国都成了看海之地

生态和环境之殇

时刻提醒着我们应该敬畏和珍爱自然。


城市的排水系统无法copy故宫皇城

但它却可以变成一块生态的海绵

不仅让大雨不把这个城市颠倒

还可以让这个城市更加美好



本篇文章不是说的海绵宝宝,而是海绵城市

说好的习大大呢


别着急,一会儿就能见到他

本篇科普文章较长,但阅读完毕后必有惊喜


“城市内涝”之年


中国气象局表示,由于同是厄尔尼诺次年,今年我国的气候背景和气候条件与1998年有许多类似之处,因此今年的雨情和汛情与1998年有一定可比性。




近期,在湖北、福建、安徽、河南、河北等多数城市再次因降雨产生的内涝蒙受了巨大损失,北京亦遭到几年来罕见的暴雨侵袭。





而事实上,“逢雨必涝,城市看海”已是我国绝大部分的城市都长期面临着的问题。 




城市内涝是如何产生的?


在原始自然的条件下,大部分的雨水由地面吸收并渗入地下,然后由地表和植物表面被蒸发,回到大气中,多余的雨水从地表缓慢地汇集于溪流江河,排入湖泊海洋。




 但是,城市的开发建设改变了这种自然循环,由于不透水屋面和地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持续不断地快速增加,能够吸收雨水的地面和水面急剧减少,地下水的渗入更是匮乏,从而导致地表径流的不断增加,加大内涝威胁。





无法流入土地的雨水在地面汇集形成径流排入市政排水系统,但地表径流的增加,意味着更多原本清洁的雨水经城市地表的污染物所污染,并且排水管道的压力也随之增加。




同时因为城市排水管道为硬质设施,难以配合多变的降雨而变化排量,所以会出现排水不足而产生内涝的情况。尤其在我国前期建设不够规范的情况下,城市所依赖的管道排水系统其实已不堪重负,因此内涝频繁发生。


 为了避免内涝的产生,减轻内涝的危害,许多城市都进行了改造。以广州为例:去年下半年,广州市水务局首次公开的广州水务白皮书显示,广州2013年中心城区易涝点共44个,其中内涝黑点13个,积水频发点24个。2008年以来,水务部门已完成300多个水浸点改造。2015年,广州城区及建制镇排涝标准将达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



然而,5月初的一场暴雨,让广大市民发现,“24小时暴雨不成灾”依然是没有实现的梦想。


无独有偶,包括武汉,南京,上海等多数城市都曾进行防洪排涝改造。可是,年年进行改造却年年屡遭内涝,除了政治上和历史上的原因,防洪排涝思维也应转变。如果传统的方式是人类驯服自然,那么如今应该转变为人类遵循自然。


“海绵城市”概念的出世


之前,各地政府为了解决内涝问题大力推进管道系统的改造,投入巨大但效果甚微。


 因此,遵循自然雨水循环规律的城市雨洪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在我国,这个系统被称为海绵城市。意为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3年12月,习大大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而这三个“自然”实际上是强调利用生态的方式加强城市雨水管理能力。




海绵城市能如何拯救我们与大水之中


海绵城市的首要优点是将雨水“变废为宝”进行收集利用。新加坡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211m³,占世界倒数第二位,该国利用蓄水池收集雨水回收利用,对自来水的依赖减少了40%。


 

反观国内许多城市,因水资源缺乏而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量急剧减少,结果是城市地下空间出现大量空洞,地面沉降,危害城市居民生活。



 

海绵城市强调雨水下渗和雨水回用,同时增强了对地下水的补给并减少地下水的需求,保证安全的地下水位,减少地面沉降的风险。




由于海绵城市将雨水进行下渗和收集,减少了城市对市政管网的依赖,从而能减少管道铺装投入。以美国波特兰为例,以替换管道升级传统排水系统将耗费$250万,而实施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仅$200万,大大减少管网投入。




海绵城市主要以下凹式绿地的形式通过自然下渗吸收雨水径流,在城市“海绵体”增加的同时也调节了城市生态。



海绵城市作为传统排水系统的补充和加强目前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绿色海绵营造水适应城市:群力雨洪公园



▲重生的母亲河:迁安三里河生态绿道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的城市废弃地修复:天津桥园


为了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国家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补助期限为3年,按城市规模分档补助数额,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海绵城市”的海绵在哪里?


想像一下城市像“海绵”一样很有“弹性”,当城市里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把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再利用造福人类。那么,园林行业与海绵城市建设有何关系呢?


通过下面几张图,你也许会发现一些端倪。



实际上“海绵城市”即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这也是“海绵城市”构建的基础。但是,各种关键性生态过程在土地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因此,通过“景观设计的安全格局”合理规划在城市雨涝调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污净化、栖息地修复、土壤净化等重要的水生态过程中关键性的区域、位置和空间,它们共同构成水生态基础设施。






“海绵”不是一个虚的概念,它对应着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格局;构建“海绵城市”即是建立相应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这也是最为高效和集约的途径。故此“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说传统的城市开发斩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路线,那么低影响开发就是使用一系列景观与工程手法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拟自然对雨水的吸收、储存、蒸发,使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律。





低影响开发,其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地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




海绵城市的建立虽然与景观有极大的联系,但归根到底是在建立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建立很需要,保护更重要,若想大雨不颠倒我们的家园,好好保护自己身边的环境吧。

(感谢与声明:感谢中国时创、景观中国网、GVL景观等专业媒体的内容分享。本篇图文内容大部分来自自然之友,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看完此文,你是否已经对“海绵城市”有了更加具体的印象?你是否认为海绵城市是一个好的idea?或者你对此有更好的建议和看法。欢迎你在文后留言,我们将会挑选留言中最精彩的一个,送出“蜜青梅”一瓶。





大家也在看

whole foods | 暴雨食单 | 阳台农场 | 英国大妈把小镇变农场 | 有机周末 | 儿童有机防晒品 | 1500亩地的思考 | 有机防晒指南 | 香格里拉的蘑菇 | 有机棉衣物 | 窗台农场 | 高原牦牛绒 | 小暑 | 梅森罐 | 天然洗涤剂 | 有机酱油 | 有机轻食餐厅 | 有机轻食餐厅❶ | 家室内农场古树荔枝 | 松茸 | 野菜夫人 | 无印良品 | 便当 | 樱桃 | 高白鲑品鉴会 | 水果品鉴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